1)第142章_枣儿沟发家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枣儿沟发家记!

  在此之前,江逸并没有种植木耳的经验,他只是知道大致流程,至于光热、温度、菌种的分离,这些都得摸索。

  好在,摸索就摸索,江逸有钱有地有时间,于家寨有劳动力有耐心有生存的需要。

  不管怎样,把菌搬回自家山上好好存放肯定是最重要的。此外还要准备段木,打好孔,给孢子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。

  木耳一般在春秋两季收获,培育得好的话还能在伏天加收一茬。因此等到春天再做这些也不算晚,然而于家寨的人却等不及。

  江逸把技术普及下去之后,他们便开始冒着冬寒漫山遍野地找菌种、截木头,若不是江逸特意强调不能“赶尽杀绝”,恐怕整个蛇岭山脉都得让他们搜□□净。

  于家寨如此积极,也就不用江逸再费心了。

  霜降之前,需要把河边的芋头收起来,然后还要加工成芋头粉,产量好的话又是一张救命的底牌。

  明朝大小灾害不断,却没有产量高方便种植的粮食作物来支撑,就目前来说战争消耗也是个大数目。

  靖难军声势浩大,连连胜利却因为兵力不及朝廷军而导致后劲不足,总也保不住胜利果实。

  如今朝廷军与靖难军的战争进入白热化状态,双方都想着能在年前决一胜负。

  苏云起和余家从秋后就开始联手囤粮食,一次次往前线送,光江逸明明白白知道的就有三次。

  如今家里后院专门盖起了一排房子,小门小窗,里面放的是一仓仓粮食,孩子们似乎被警告过,不好奇不追问,更不能往外说。至于大人们,更是装作没有看见。

  除了囤粮之外,在江逸的建议下,苏云起还借着余家的关系进购了大批量的棉花。

  江逸也跑了一趟县里,托王心和给巨马河沿岸的农户们捎话,只要家里有鸭子毛的无论好坏都留着,他论斤收。

  王心和向来是个给办事的,他专门派了差役沿着巨马河一家一家的说,甚至连临县的村子也托了关系通知到了。

  对此,江逸自是备了礼物好好感谢了一通。

  鸭农们早在去年就听说银坊镇有人收鸭毛,当时还好生羡慕,没想到今年就轮到了他们。至于人家收了鸭毛做什么,他们并不关心。

  说起来,江家不论是收棉花还是收鸭毛,无非是想做御寒的衣物寢具。与去年自家留用的精细劲儿不同,这次江逸同针线坊的女工们言明了,以量为主,兼顾精细。

  他们是为了低价卖给靖难军。

  苏云起得到的消息,九月朝廷任命盛镛为南军主帅,盛镛将军骁勇善战、经验丰富,必能将靖难军压制一时。因此,至少过年之前,靖难之役的主战场会在北方。

  即使是平民百姓也嗅到了一丝丝紧张的气氛。

  十月,盛镛将军带军北伐,至沧州,为燕军所败。

  那段时间苏云起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t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