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80章 档期难选 持中略正_这个导演要谢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主任对《1951》的剧本很重视,他属于老一辈的文艺工作者,比起分镜稿,更看重文学剧本,特别是剧情、人物和台词。

  他找来审核剧本的专家,自然也都是他那一挂的。

  在现场陈一鸣看到了好几个熟人,比如军艺团的李箭、侯永,八一厂的谢千里、王树斌。

  侯老师笑着主动上前和他打招呼,原来段一宁和石磊被李团长嫌弃“接戏不严肃一身市井气”,这会儿正在晋省驻地强化军训,所以都没有过来。

  王树斌是八一厂的创作组长,既能编也能导,长征题材专业户,上次一起喝大酒结下的交情。

  不认识的几个专家,主要来自总政文艺中心的研究室和业务部门。

  孙副主任很尊重主创,虽然会议主题是讨论剧本修改,但流程上却是陈一鸣首先通读原版剧本,然后回答专家提问。

  言下之意,只要陈一鸣能够有理有据地回应专家的疑问,那么就可以按照原剧本来拍摄,总政不会按着他的头逼他接受修改意见。

  经过陈一鸣魔改的《1951》,只是披了一层《1917》的皮,电影内核已经完全不同。

  电影圈一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,说一个导演的一生,就是不断重复自己的处女作。

  其实挺有道理的,套用到众多名导大导身上,都说得通。

  哪怕陈一鸣算不上名导大导,出的活儿也都是些换皮西贝货,这个论断在他这里依旧适用。

  《魔都假日》是陈一鸣两辈子的电影处女作,用一天两夜的时间讲述了一个女孩的成长。

  《1951》的故事内核,其实就是对《魔都假日》的重复,只不过主角从女孩变成了男孩。

  陈一鸣也仔细思考过,为什么会这样呢,他是出于怎样的思考逻辑,把《1917》这样一部反战电影,给魔改成《英俊少年》的?

  想来想去,他只能归结为自己积淀不够、修行不厚,潜意识下能够探讨的主题,够不到诸如命运、生死、孤独、漂泊等等形而上的层次。

  一切故事里的波折,他只能归因到“成长”这个相对浅显的阶段上。

  说到底,陈一鸣就是一个神剧导演的底子。

  前世的记忆可以让他随意借鉴无数电影名篇,但是无法带给他电影主创背后的思考,看幕后花絮可解决不了思想内核缺失的问题。

  陈一鸣读的很快,《1951》本身台词量也不算多,段一宁“牺牲”之后少了一个话痨,电影里就更加惜字如金。

  剧本读完之后,专家们开始依次发言质询。

  《1951》的剧情一马平川,具有完整人物弧光的角色,也只有刘东君一个,讨论自然就围绕着刘东君的变化展开。

  第一个提问的是战史专家余与飞,他是沙教授的同事,老沙跟组常驻外景地之后,他就把审核剧本的活儿接了下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t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