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5章 代表父老乡亲认个怂_重生乡村文艺生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招待所待了一宿。

  第二天一早就按照东北农学院农场的地址找了过去,农学院农场位于哈尔滨郊区,等他们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。

  接待他们的是营城农学院熊大哥的老同学,这年头的同学情谊可是要比后世强不少,至少以何平目前体验到的来讲。

  “欢迎欢迎,欢迎几位远道而来,我是郑天明!”来人叫郑天明,现在是农场副场长。

  “郑场长您好,我是何平,经常听熊大哥提起您。”

  何平给郑天明介绍了韩兆军和丁有财,郑天明先把他们安排到了农场的招待所。

  没错,这年头农场也是有招待所的,虽然跟火车站的比不了,但比起一般的员工宿舍还是要强不少的,现在的国有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,尤其是大一些的国有企业,生老病死、工作学习、休闲娱乐基本都可以自己解决。

  晚上郑天明照例给大家安排了一顿酒席,带了几个人,都是农场的。何平充分发挥了他酒桌搅屎棍的特色,酒没喝的咋样,先把关于龙江人和辽省人谁更能喝的话题给炒起来。

  剩下的,都不用他发挥,反正倒就完事了。

  有了头一天的接风酒,第二天再见面,众人的关系就融洽了不少。

  “郑大哥,昨天喝的咋样啊?多没多?”

  “我挺好,你咋样啊?你们辽省的酒量也不行啊,没等咋地呢,人先倒了。”

  “瞎说,啥叫酒量不行,不服今晚再整点。”

  “整点就整点,谁先倒下代表父老乡亲认个怂。”

  “你说的,可别赖账。”

  好么,正事还没干,又约了一场酒。

  何平也看出来了,郑天明是好酒之人,当然会遂他的心意,口舌上的互相挖苦、嘲讽无非是开个玩笑,谁也不会当真,有时候酒桌上能办明白的事就不要拿到酒桌下面来办。

  何平他们这次来是来选猪的,不光要种猪,还得要母猪。

  如果按照5000头出栏量来算的话,至少也需要100头母猪和45~50头种猪。

  何平他们来之前就跟农场这边沟通过,农场现在母猪和种猪的数量都是够的,但不可能都给他们家,于是就定下了50头母猪和20头种猪的采购量。

  无论是缩减之前还是缩减之后,何平他们的采购量绝对算得上是农场的大主顾了,郑天明肯定得把他们安排的明明白白的,以后大家还得做生意。

  选猪这种事何平是门外汉,他让猪倌丁有财和韩兆军跟着农场的人去挑,他则和郑天明在办公室里唠闲嗑。

  说是唠闲嗑,但何平也是有目的的。

  农场是东北农学院的校办企业,他们韩屯目前走的道路还是以养殖业为主,以后可能会扩张到饲料行业。

  虽然有了营城农学院这个技术支持,但多一个名声更响、技术更强的东北农学院,那不是锦上添花嘛。

  现如今运动过去没几年,很多老师们恢复了之前的待遇,但之后的改革浪潮的兴起,又会让他们发现有时候研究导弹的还赶不上卖茶叶蛋的。

  有机会的话提前接个善缘,别管啥时候,人才都是最宝贵的财富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t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