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章 毛边纸还是元书纸_文物贩子在唐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范阳山上种出整片竹林来啊,何况就算是范阳有竹子,只怕也是生长缓慢,难有优势。若是采购竹子原料来生产,其成本又高上去了。因此卢鸿没有与卢安商量此事,而是问见多识广的奚老大有没有办法。

  奚老大听卢鸿说完这竹纸制法,想了一想说:“我们奚家本是制墨世家,与南方一些客商也有往来。闻说川、徽等地,竹林茂密,制作竹纸的也不在少数。若公子有意,莫不如我便派人去到南方,专作一家纸坊,生产新纸便是了。”

  卢鸿想也只有如此,便将那造纸之法写了交给奚老大。奚老大问此纸名称时,卢鸿却有些为难,总不成便叫“卢边纸”吧。思之再三,便名之为“元书纸”。那元书纸本来也是有的,近于毛边而略厚。今造这纸用以印书,名之元书,倒也不算错。

  奚老大又说:“适才已得卢老爷许可,族中纸坊、笔坊中的纸笔,也可交我奚家营卖。公子若印书籍,所需人手器物,若信得过在下,便也由奚家一力承担便是了。”他却想得了卢家许多好处,便想为了卢鸿,多做些事,以示感激。

  卢鸿却轻轻笑着说:“这印书之事,交与你,我自然放心。只是你也别想着印书是个赔钱的买卖,若做得好,只怕比你做砚做墨,都来钱快呢。”

  奚老大听了自然不信,在他想来,卢鸿这等世家出身,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,知道什么经营实业。卢鸿知道他不信,也不多说,只是笑着说:“既然诸事都已商量妥当,这块山水砚便作谢礼吧。还望奚先生笑纳。”

  奚老大自然是却之不恭,抱了宝贝,辞别卢鸿而去。

  奚老大得了卢鸿这方砚,自是如获至宝,藏在家中,不是极为亲近之人,那是绝不会拿出来看的。但有与他相交多年的客商及至近的亲朋,也不乏爱砚之人,偶然见了这方山水砚,自然也是惊艳非常。只是不管亲朋给出什么样的条件来,奚老大这方砚,却是绝不肯转让。

  卢鸿此后,也只是偶尔又制过几方砚。除了自己用的以外,只有至亲之人,得以赠送。而得砚之人,均是视为至宝,虽有人高价相索,也绝不出让。这卢九砚的名声,已渐渐传扬开来,与那檀皮纸、油烟墨、狼毫笔并称文房四宝。这后三者虽然价值高昂,毕竟舍得金银,还有个寻处;那卢九砚却是卢鸿亲制,世上更无分号的。除了郑家、崔家几位至亲,能得几方卢鸿亲制佳砚外,坊间却是踪迹全无。如郑、崔世家这样的身份,岂会因为几许财货转让卢鸿赠砚不成。因此这卢九砚虽然爱者极众,但任你开出什么样的高价来,也是无从寻觅。

  这一日饭后,卢鸿陪着父母,在室中聊天。那卢祖安便说道,范阳经会一事,已经与郑家商量妥当,时间便定在下个月。此时范阳已经是临近初冬时节,好在天气还不算太冷。为了将经会办得风光,卢家已经四下邀请经学名宿。据卢祖安说,除了郑家三老已经答应联袂出席外,还有几位经学名宿答应届时到来。更有远在长安的一位族叔,经过努力,已经邀请了当下国子监祭酒孔颖达出席经会。

  这孔颖达的名字,卢鸿自然是如雷贯耳。后世学经之人都知道,唐时曾由官府组织了一套关于儒家经学的集注,名叫《五经正义》。而主编之人,就是这位孔颖达老夫子。

  孔颖达,字冲远,冀州衡水人。祖上是书香门弟,自幼耳濡目染,少年成名,在隋时便为太学助教。入唐后,又历经馆学士、国子博士、门下省给事中、国子司业。自去年,奉诏与诸名儒,撰《五经义疏》。却是因为编撰义疏,诸事烦忙,因此那郑家玄坛讲经一事,虽然向往,却未能成行。此次义疏已成,经呈御览,赐名为《五经正义》。孔颖达因此得功,官进国子祭酒。

  孔颖达此时已年近七旬,更因修书耗尽心力,闻卢氏邀其参加范阳经论,便上表求得恩准,回乡省亲,并顺道参加经论,亲鉴此文坛胜事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t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