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十八章 神秘易经_文物贩子在唐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本意乃是变化。上古三代夏、商、周,每代各有均是讲述阴阳变化,用以占卜求。三代之易,名称各不相同。夏代称为《连山》,商代称为《归藏》,而周代就直称之为《易》。夏、商两代的易经,早已失传。后世人所见到的易经,只有周代之《易》,故也称之为《周易》。

  这次郑家发现的这函《归藏》,是在整理藏书楼中旧书时,在箱底发现的。原书是两卷绣简,装在一个古旧的书函之中。因为外边的木函封闭甚严,因此打开时,竹简上的字迹尚未漫污,依然清晰可读。

  郑知与郑行第一时间看到了这套古易经,经上并未标注书名。但经过二人通鉴分析,初步认为,这套古易经极有可能就是真正的商代《归藏》。郑家藏书楼藏书的历史,上溯可至秦汉之时。这套《归藏》是何时所藏,来历渊源,却是不可察考了。

  《归藏》复见,实在是一件大事。此前也有人说内府之中,也藏有《归藏》十三卷,但世人均是无缘得见。且据称那套《归藏》是后人注本,是否为真,亦存怀疑。郑家二老反复研读手中古本,再以《周易》相参照,虽然爻词大异,序列变化,但内旨一脉相承。尤其此易经起于“坤”卦,用七、八不用六、九,更与古书所传相契,这才断定必是真品无疑。

  之后二老便匆匆收拾一番。将《归藏》及其他古籍抄本一并携至范阳,欲与崔三醉及卢鸿共研《归藏》,希冀有所心得。

  《易》向为百经之首,记述地乃是天地阴阳变化之学,历来均有一层神秘色彩。而这世间未见的商代《连藏》,更是引起了诸人的极大兴趣。

  郑家三老、崔三醉、卢鸿五人。集于书院一间小室之内,共同研究这两卷《归藏》十几天,只是众人心头的疑惑,却是越来越浓。

  众人现在都已经相信,这本《归藏》必是真本无疑。郑知郑行曾亲见原本,绝无造假欺世的可能;何况众人都是侵淫经籍已久,对《周易》都有极深入的见识。眼前这本《归藏》,爻义深奥。词旨古朴,绝不可能是凭空造假能造得出来地。

  但越是证明了这本《归藏》的真实性,众人心中的疑虑就越深。除了如何解释《归藏》的词义章句外,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,如何看待《归藏》与《周易》的关系?二者孰是孰非?

  就拿最常用的卜之事来说,同样起卦,但在解卦时《归藏》与《周易》经常有截然不同的卦词和爻词。此时应该以何为据,肯定哪一个,否定哪一个?两本易经之间地矛盾之处,便成为众人混乱的最大根源。

  卢鸿在前世记忆中对于易经。尤其是预测占卜等等神秘说法,一直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。但当穿越事件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上之后,他的整个观点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t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