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百九十九章 争议之夜_华娱之从流量到巨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参加柏林电影节,人家还要说两句,结果到戛纳从主席宣布颁奖到两个人从沙发起立走到台前宣布,加起来不超过十秒吧?或者不超过十五秒?

  一时间路泽脸上的表情精彩至极,有一点不敢相信,有一点习惯性地微笑,还有一点错愕。

  这就完了?

  不是,他本来想着就算不得奖,自己也要表现出得体的微笑,结果人家三秒钟就念出了得奖人。以至于他反应过来才有些尴尬地起身鼓掌,才发现周围的人没有起身,又只能坐下。

  好像戛纳,也没有那种“虽然别人得奖了我不甘心但是我还是要鼓掌”的客气的氛围?周围的目光一下子有些刺眼。

  也是,大家都是各个剧组坐到了一起,不像奥斯卡那样获奖的候选人坐在一起。落座后他也有些尴尬,真的是好久没有参加电影节没得奖了,也好久没有参加欧洲电影节了。

  本以为自己驾轻熟就,没想到丢了个这个脸。

  然而或许观众的目光关注了一下路泽,摄像机的目光关注得却是这一位凭借《一次别离》在柏林电影节上大获全胜的柏林影帝,路泽有些酸地想,再拍一个同类型的照样能受到戛纳青眼。

  嗨,大概是最近太顺了,别人的得奖了路泽酸。他只能自我安慰,这部电影是最后一天上演,也没像他口碑发酵什么的,总之...

  草!不带政治就不能活?

  他就是不服。

  哎哟,什么破烂玩意,不是说好的不在乎这些吗?你在金马说的话是扯淡?可是他能够服气那种演技起码和他持平的,这个他说实话自认为自己表现的好一些。但演技这个东西见仁见智...

  一团乱麻,满脑子浆糊。

  带着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,路泽试图甩开脑子里带有偏见的想法,保持理智,但接下来的颁奖礼注定他是全程梦游。看来真正完全不在乎,对于这家伙现在来说还很难,还要慢慢习惯。

  也不是金马上一时口嗨,而是需要亲身实践的。但接下来的事情他还是知道的,今年的戛纳注定要争议大爆发了。

  纵观戛纳的历史,场刊高分拿不了金棕榈大奖几乎已成定式,所以口碑的两极分化的《我是布莱克》获得了金棕榈最佳影片也不是多意外——这也是肯·洛奇第二次获得金棕榈和第十三次角逐大奖。

  然而场刊前8名只有肯尼斯·罗纳根的《海边的曼彻斯特》获得最佳导演奖,还是和《私人采购员》并列的,就有所争议了。

  但显然争议的不止这个。

  评委会大奖由泽维尔·多兰《只是世界尽头》摘得,评审团奖由安德里亚·阿诺德《美国甜心》拿下,最佳编剧给了阿斯哈·法哈蒂《推销员》,最佳女演员给了戏份不如配角多的贾克琳·乔斯《罗莎妈妈》。

  场刊另外两巨头,德国影片《托尼·厄德曼》(场刊历史最高的分)与贾木许的《帕特森》颗粒无收。

  无论是场刊分的多兰的《只是世界尽头》拿到了评委会大奖,还是场刊分的阿萨亚斯的《私人采购员》拿到了导演奖,亦或是获得最佳影片的肯洛奇《我是布莱克》也只有场刊分,都让争议更大。

  《我是布莱克》被点评为这部影片不过是肯洛奇的又一次自我重复(就像是《一次别离》的重复,路泽默默补充),无论是和他自己以往的的作品比,还是和其他参赛片比都不算突出。

  除了都是“戛纳系”的导演获奖,估摸着是因为这个很底层、很左的电影选材,毕竟这一届电影节路泽真的不得不想多。以及他仍在“我说过的话是放屁吗”,和“确实我觉得不服”中徘徊。

  哪怕是肯尼斯·罗纳根拿了最佳导演奖,在台上痛哭感谢路泽,并发表了“路泽才应该拿最佳男演员奖,他才值得,去他*的政治”这样充满争议的话,他都有些莫名的失落。

  结束的时候,心情也已经平静,他止住了肯尼斯·罗纳根的嘴:“没关系,肯尼斯真的没关系,我也不是第一次了。我失落是很正常的,一会我会替你解释你说的话,你先回去休息吧。

  他也要回去,给老师打个电话。

  可能有的时候专业水平到了,但对待很多事情还是要时间才能带给你答案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t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