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166章 压重担?_大周内卫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何珍头也不回,笑着道:“好,我一定告诉船家。”

  令公孙文忠和公孙剑没想到的是,这何珍,一走,便是半个时辰,这让公孙文忠和公孙剑很诧异,让船家备酒备菜,有这么难吗?

  就在公孙文忠公孙剑二人,以为何珍被船家杀了劫财的时候,何珍苦着脸走进了船舱,身后,跟着是满头大汗的厨子。

  一进船舱,这厨子便跪下给公孙文忠和公孙剑二人赔罪,说花生米,他知道,可这过油肉,是听都没听说过,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,和何珍的描述,想着来做,做的不好,希望公孙文忠和公孙剑见谅。

  公孙剑抬头一看,见“过油肉”被炸得焦黄,是哭笑不得,挥挥手,便让厨子退下,自己三人喝酒,只是为了解闷儿,并非要山珍海味,胡吃海塞,所以没必要为难厨子。

  随手拿起一块过油肉,塞进嘴里,公孙剑眼睛立即就亮了起来,笑着对公孙文忠、何珍道:“嗯,这个虽然不能称作过油肉,但味道十分不错,快,大家一起尝尝。”……紧赶慢赶,终于在第三天傍晚的时候,公孙剑、公孙文忠、何珍三人,赶到了疙瘩村,还没进村子,他们便听到棒棒棒的花鼓声。

  不用说,这是陶老村长的孙子陶青,专门起来的凤阳花鼓,陶老村长生前,最好这口,每次听说那里有人表演,就算是有十里八里,老村长都会背着手,牵着自己养的黄狗,徒步跑去听。

  凤阳花鼓,其实,并不是什么高雅的东西,相传,最开始的手,是乞丐乞讨的时候,唱的段子,就算是公孙剑,也能来两句。

  这几年,凤阳的百姓,日子都好过了,也没人乞讨了,但这种艺术,却被流传了下来,成为人们忆苦思甜的一种方式。

  刚刚进村,便碰到了当时介绍自己来疙瘩村干活的王大婶,这些年,公孙剑他们出征在外,好久都没回来了,王大婶好久没见公孙剑他们了,公孙剑跟她打招呼,她竟然没有认出来。

  公孙剑笑着道:“大婶,我是公孙剑啊,怎么?不记得了?想当初,我们来疙瘩村当长工,还是您帮忙给介绍的呢。”

  “哎呀,还真是公孙剑啊,都长这么高了?嗯,也壮实了不少,谁能想到,当初的小不点儿,竟然能长得这么高,这么壮。”说完,还用手在自己腰间比划比划,意思是当时公孙剑就那么高。

  “哈哈,大婶,当年咱们碰到的时候,您真是体壮如牛,挑着两担子玉米,是脸不红心不跳的,如今,您都满头白发了,难道,我还不该长大吗?

  哦,对了,大婶,老村长没了,您没过去帮忙?”

  “去啦,怎么能不去?乡里乡亲的,老村长又是个好人,我怎么能不去?

  这不?听说老村长没了,我儿子也带着全家回来,给老村长奔丧来啦,你不知道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t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