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834章 分封_争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担,可以将心思花在其他地方。

  这可能是没有各种化肥的缘故。

  不过粟米的产量高,能储藏九年,米、麦最多五年,而且粟米还是战马的优良饲料,所以在北方成为主流。

  除了百姓生养的,还有巴賨氐等族下山为民,高原上的羌人内附。

  亲卫打开麻袋,检查了一番才上呈给杨峥看。

  自从确立中书台、侍中寺、尚书台,以及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之后,大秦的上层架构越来越完善,各官职分工明确,效率比以前提升不少。

  不过王濬的话为杨峥打开了一个思路,提高产量,优良稻种是一方面,耕种技术也是一方面,另外则是耕作的工具改良了。

  曹魏有三曹七子,文化水平发展到一个高峰。

  “诗经、管子、四民月令等典籍多有记述,臣早年游历荆襄所以知其一二。”从任何方面看,王濬才是真正的士人,能上阵,能通经史,又能治理一方。

  杨峥心中暗暗思忖,益州刺史是张辅,他的长处是打击豪强,不畏强权,在蜀中这么多年,豪强被他治的服服帖帖,大量士族豪强为了避开他,主动迁至南中,这些人到了南中,奴役当地土人,圈地抢人,与当地土人互砍,忙的不亦乐乎,反而成了开发南中的先驱。

  “陛下,青营子弟去年在交州寻到优良稻种,今年试种成功,亩产提高一成!”赵阿七兴奋的提着一小麻袋稻谷进来。

  “哦?”杨峥大喜。

  马钧、刘徽、皇甫谧、裴秀、祖冲之、郦道元、葛洪等等,机械、医术、地理、天文、数学、水文、化学等等,都有相当高的成就。

  无为而治最大的好处是制造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。

  新朝自然有新气象,文武百官都是实干之才。

  政、治宽松,文化也就宽松了。

  稻谷比后世的更为细长,却没有后世的饱满。

  道教也是在此时逐渐登上历史舞台,从太平道到五斗米教,演变为天师道。

  司马家矫枉过正,大封宗室,前后才三十年,八王之乱就出来了。

  两者其实是相通的,减小他们的生存压力,生存压力大,每日为生计奔波,自己都养不活,哪还有心情生娃?

  其实杨峥个人不太喜欢吃粟米,口感没有小麦和稻米好,主要是熬粥。

  蜀中大治,四五年间,人口增加了四十多万!

  太子身边除了杨峥挑选的张骏、文济、北宫纯等人,还有一群幕僚。

  提高一成,看似不多,但架不住全国的基数大。

  杨峥仔细看了两遍,觉得没什么大问题,就递给了中书台、侍中寺、尚书台走流程,有不合理之处,他们会挑出来。

  杨旭的章程恰到好处,宗室手上有一定的权力,但不会对中枢构成威胁。

  只要司马家的晋朝不是太拉胯,华夏文明会提前四百年进入一个新阶段。

  佛教就是在这个时期与华夏文明结合,尤其以敦煌、姑臧为最。

  “士治也知农事?”杨峥没去过南方,去过的最南边是汉中。

  治国就是人尽其用。

  “朕升你为益州刺史,积蓄粮草,打造战船,为伐吴作准备!”

  “臣领命!”

  王濬为益州刺史,张辅为青州刺史,准备接手卫瓘了。

  中原的坞堡拆除的差不多,没必要把大秦的尚书令留在那里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hts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